Chapter 0x04 宏观经济市场分析

Mar 27, 2020 - Mar 27. 2020

宏观经济学概述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阶段: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 1776年亚当•斯密(1723-1790)的代表作《国富论》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诞生。

      • 其中主要的是微观经济理论,但也包括了货币、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

        • 大卫•休谟(1711-1776)描述了货币注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 魁奈(1694-1774)的《经济表》研究整个法国的社会再生产;

        •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原理》考虑了总体经济增长的前景和制约因素;

      • 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市场会经由“看不见的手”,从微观调节达到宏观和谐,因而反对国家的宏观干预

      • 宏观经济学的就业、货币、经济总量、经济周期等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 第二阶段:奠基阶段

    •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 此时,出现了经济危机,完全出乎主张自由竞争的古典经济理论的预测,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释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发生的内因,随之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及研究方法。

    • 阿瑟•庇古(1877-1959)发表《工业波动》,以解释商业周期。

    • 熊彼特(1883-1950)提出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 维克塞尔(1851—1926)、缪尔达尔(1898—1987)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考察,提出了总量分析方法

    • 马歇尔(1842-1924)、费雪(1867—1947)等人研究货币流通数量和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货币流通数量论

  •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

    •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称之为“大萧条”

    • 大萧条使超过1/4的美国劳动人口失业,1933年美国的真实GDP比1929年下跌了31%。

    • 时任美国总统胡佛* 及其智囊团并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措施,因为当时权威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危机不可能爆发,市场机制总是充分有效的。

    •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简称《通论》),率先解释了引致大萧条的经济机制,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有效支出不足,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干预措施来解决,管理经济是政府的职责

      • 因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 第四阶段:发展阶段

    • 20世纪60年代晚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简称滞胀),这使得凯恩斯主义思想遭到质疑。

    •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和以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等重新考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使宏观经济学理论更加严格。

    • 由约翰·希克斯与保罗·萨缪尔森所建立的新古典综合派,试图以数学模型和严格的数学分析统一微观的个体经济学与宏观的总体经济学。

      • 新古典综合派推广了约翰·希克斯的IS-LM模型(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用来解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也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模型导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社会就业、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

  • 研究对象包括:

    • 总产出

      • 分析、核算国民收入有关的经济总量: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以及相应经济总量的确定与变动。

    • 通货膨胀

      • 指一个经济体的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普遍持续上涨:原因、度量、影响、危害、对策等。

    • 失业

      • 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 宏观经济政策

      • 政府有意识、有目的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国内生产总值

基本概念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 在理论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此GDP既衡量总支出又衡量总收入。

    •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一个买者的1 美元 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 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作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相等.

  • GDP可通过加总消费者的总支出、或者加总生产者的总收入来计算,理论上二者等价

    • 但现实很复杂:

      • 如消费者没有支出其全部收入、部分收入用于支付税收如所得税、消费税,或进行储蓄;

      • 消费者的总收入除了工资、租金和利润之外,还会有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金或失业保险金等;

      • 消费者没有购买全部产品和服务,其中一部分由政府、个别生产性企业甚或世界其他地方来购买。

  • GDP核算有专门的方法,并不是每个人报上自己的收入或支出直接加总就可以。

GDP核算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 GDP核算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中间产品的价值必须去除,防止重复计算。

    • 例,当年新产棉花价值100元,纺织企业全部购买后生产布匹并以150元出售给服装企业,服装企业制成销售价为280元的衣服。那么,最终产品价值为280元,其余为中间产品。

      • 若简单地将所有价格加总,得到:100 + 150 + 280 = 530元,棉花价值被计算了三次、布匹被计算了两次,产生了重复计价。

  •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并非单纯出售的产品价值

    • 设某企业2015年生产1000万元产品,卖掉800万的产品,剩余200万产品应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 的存货投资,同样要计入到2015年的GDP中。

    • 若企业在2015年卖掉了价值1500万元的产品,其中1000万为2015年所产,500万为2014年生产。那么,计入2015年度GDP的应是1000万元,剩下的500万是2014年度的GDP,不能重复计算

  • 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 例,2010年建造的售价100万的住宅,在2016年经链家地产中介作为二手房以1000万卖掉,中介费30万。

    • 中介费30万可作为买卖二手房过程中在交易期提供的服务价值计入2016年的GDP,但房款1000万并不能计入2016年的GDP,否则重复计算。

  • GDP核算的是市场价值

    • GDP仅计算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所以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 GDP 和 GNP

    •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强调国民概念

    •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一国或一地区内产品的市场价值,强调地域概念

      • 例,一个美国公民来中国工作,那么他的收入计入中国 的GDP,同时应该计入美国的GNP。

      • 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其产值属于中国的GDP,但 却是日本的GNP。

GDP的核算方法

  • GDP的增加会促进社会就业,减少失业人口;同时,GDP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价格水平也会产生影响,且实际GDP的波动存在周期性

    • 奥肯定律 : 奥肯在1960年代发现,当时GDP每增加 2%,大约可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

  • 精确统计GDP非常重要,统计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 生产法

      • 计算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把一段时期内生产服务活动的价值增值加总求和,但该方法不常用

    • 收入法

      •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计算GDP

      • 收入法GDP = 工资 + 租金 + 净利息 + 非公司企业收入与公司税前利润 + 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税费相关见Appendix[1])

    • 支出法

      • 又称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是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方法,它从社会对产品的消费角度出发,把当期用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加总,作为当期生产的GDP。

      • 支出法GDP = 消费C + 投资I + 净出口NX + 政府购买G

支出法详细介绍

支出法中的变量: 1. 消费 (Consumption,简记为C)

  • 消费支出是指居民个人 除购买新住房和建造住宅之外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 包括:

    • 耐用品(如汽车、家用电器、家俱等)

    • 非耐用品(如食品、衣服等)

    • 劳务(如医疗、理发、音乐会等)

    • 投资 (Investment,简记为I)

  • 一段时期内的建筑物、机械设备、存货、研发支出等资本存量增加部分的支出。

    • 注:2016年7月5日,国家统计局公告,将企业研发支出作为知识产权产品,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入GDP。

  • 包括:

    • 居民个人用于购买新住房和建造住宅属于投资支出。

    • 企业未销售完的产品形成的“存货投资”。

    • GDP的投资是指为生产其他产品而投在耐用品上的资金,不是金融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

      • 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金融资产,只是将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这个过程并没有产出发生,因此金融投资并不属于核算GDP的投资

    • 净出口 (Net Export,简记为NX)

  • 净出口是指产品和劳务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 出口 - 进口

  • 一个国家的国境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量与本国境内对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量不一定完全相等,净出口相当于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支出

  • 比如,中国生产的产品(如工业制成品、食品等)会运往海外被外国人购买,这些项目构成了出口;一些消费的产品(如俄罗斯的天燃气、日本的汽车等)来自国外,这些项目构成了进口。

    1. 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简记为G)

  • 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支付公务员的薪酬、建筑道路、开办学校、武器采购等。

  • 政府支出 :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支付公债利息。

  • 转移支付和支付公债利息并不纳入GDP,因为这两项政府支出并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例 : 支出法核算GDP 考虑只包含一个企业和一个工人的简单经济体。企业雇佣该工人当年生产了价值10万元的产品,企业发给工人工资5万元,进口原材料和燃料共花费2.5万元。工人花了工资的2万元购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供日常消费,剩余3万元中,有2万元购买股票,1万元支付购买二手房的中介费。

  • 消费:2+1=3w元

  • 投资:企业剩余的8w元存货投资

  • 净出口:-2.5w元

  • 支出法:GDP=3+8-2.5=8.5w元

经济增长

名义GDP与真实GDP

  •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名义GDP = 当期产量 × 当期价格

  • 真实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准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注:目前中国、美国等经济体的真实GDP统计,多以2000年价格为基准期。

    • 真实GDP = 当期产量 × 基期价格

  • 例,假设一个经济体只生产玉米和小麦。已知该经济体在2010年、2013年和2014年两种物品的价格和产量,设2010年为基准期

    • 2013年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为: 1000/600=166.7%,称为GDP平减指数

    • 说明从2010年(基期)到2013年该国物价水平上升了66.7%。

经济增长

  •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 用GDP衡量为:

GDP衡量经济增长的局限性

  • GDP不能揭示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GDP不能直接衡量社会的幸福程度和公正水平

  • 衡量GDP指标过程本身存在部分遗漏

  • 在衡量经济增长时,不能只看GDP的增加与否,经济增长既要追求真实GDP增长率的稳定及提高,还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增长。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

失业的基本概念

  • 如果在实现GDP的过程中,当期内全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就称经济社会的劳动要素实现了充分就业

  • 当社会上存在闲置劳动力时,便意味着有劳动者处在失业状态

失业率

  • 劳动人口、失业者与就业者

    • 国家成年人口(16岁及以上)可如下分类:

      • 注:不属于两类劳动力人口的的任何成年人都是非劳动人口,包括:军人、全日制学生、囚犯、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病残者、退休老人、僧尼等。

      • 注:中国规定劳动力适龄人口为16-55岁(女)和60岁(男);国际标准是15-64岁。

    • 就业者:一定年龄以上,参考期间内大部分时间用于有酬工作的人;

    • 失业者: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期间内没有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 因此,失业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有劳动能力;

        2. 愿意就业;

        3. 现在没有工作。

  • 失业率

    •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数占全体劳动力人口数的百分比,用于衡量失业情况。

  • 失业的种类

    • 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因为自身原因不愿接受当前的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 其自身原因有很多,比如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大学毕业后的“gap year”等等。

      • 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工作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这类失业常常因企业的需求饱和、劳动者个人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

    • 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是因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而造成的

      •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劳资纠纷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 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因此并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发生结构性失业时,经济社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具有长期性,常起源于劳动的需求方。

        • 技术进步诞生了新产业,淘汰了旧产业;但旧产业的员工跟不上技术发展,新产业中的企业又不能雇佣这些老员工而造成结构性失业。

    • 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

      • 自然失业是经济社会处于正常情况、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所存在的失业,等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

      • 周期性失业是由经济周期变化引起的失业,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普遍的失业。

      • 只有自然失业,没有周期性失业的经济状态,称为充分就业

        •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劳动人口都有工作,即充分就业的就业率并不一定等于100%

通货膨胀

基本概念与度量指标

  •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系统经历着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现象,单单一种或几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并不是通货膨胀。

  • 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价格称为经济体的价格水平

  • 宏观经济学用反映价格水平的一系列价格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指数有:

    • 消费物价指数(CPI)

    • 批发物价指数(WPI)

    • GDP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是所选定的“一篮子”固定的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其加权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

  • “一篮子” : 指所选定进入CPI计算的产品种类及其比例组合。

  • 中国测算CPI所用的的“一篮子”产品是根据全国城乡12万户居民(抽样)家庭消费支出产品的种 类和数量测算的。

  • 目前包括食品(34%)、烟酒(4%)、衣着(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交通和通讯(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

    • 其中“居住”包括了房租、地产中介等价格,但并不包括房价,因为房产本身被认为是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

  • 举个例子:

通货膨胀率

  • CPI变化的百分率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率。

  • 举上面的例子:

    • 2011年通胀率=(175-100)/100 = 75%

    • 2012年通胀率=(250-175)/175 = 43%

批发价格指数WPI(Wholesale Price Index)

  • WPI是大宗物资批发价格加权平均得到的价格指数,包括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进出口品,但不包括劳务

  • 企业最终会将大宗物资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且消费品的生产首先要进行大宗物资采购,之后才被消费,所以CPI比WPI滞后;

  • 通常可以通过观察WPI的变动情况来对CPI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GDP平减指数

  •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真实GDP的比率

  • 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并非只涉及消费品或投资品。

  • 与CPI不同,在计算GDP平减指数时,不同商品的权重实际上是随着它们在GDP总产出中的实际比重的变化而变化的,类似于“全抽样”。

通货膨胀的种类

通货膨胀程度分类

通货膨胀终点:货币改革之“换币”

  • 通货膨胀到货币面值过大时,政府以“换币”做货币改革,新旧货币兑换,面值回归正常。

通货膨胀对价格影响分类

通货膨胀的预期分类

按照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

  • 宏观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 费雪方程与货币数量论

    • 货币主义流派认为长期货币量增加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升,因此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是一种纯货币行为。

    • 货币主义解释通货膨胀,核心就是费雪方程

      • 费雪方程 : M×V = P×Y

      • 其中,M表示货币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平均周转次数),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总产出。

      • 货币流通速度V,即交易频率取决于消费特征(比如吃饭,一天三次),是相对稳定的;

      • 产出量Y取决于技术水平,一定时期也是稳定的。

      • 如果货币供给量 M 增加,因为V和Y相对稳定,为了方程仍然成立,价格P必须上升,就造成了通货膨胀。

  • 总需求和总供给论

    • 需求方

      • 需求拉动效应 :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供不应求必定会导致价格攀升,如果形成了大量物价的整体上升,则出现通货膨胀。

    • 供给方

      • 成本推动效应 :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成本的提高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升,从而形成生产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 成本提高的原因 —— 工资-价格螺旋

      • 市场是非完全自由竞争的,劳动者通过工会或自身诉求要求提高工资,造成厂商生产成本上升;

      • 厂商会提高商品价格将增加的劳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负担增大,又会要求增加工资,形成 工资-价格 的螺旋上升。

    • 也有垄断厂商也会为超额利润而直接提高物价诱发通胀。

    • 多数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综合作用造成的

  •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 宏观经济学中,把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单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称作结构性通货膨胀。

      •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由于社会各生产部门承担职能和工作效率的分歧,其劳务价格会产生差异,而社会平均劳务价格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工资水平看齐。

      • 于是,平均劳务价格提高(尽管与其各自所提供的劳务价值不相符);平均劳务价格的上升会通过工资-价格螺旋对物价造成影响,引起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状况都不可能完全稳定,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管理经济。

  •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的稳定,实现整体经济健康发展而对经济活动进行主动干预,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

基本概念

  • 经济周期,又叫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相对于它们的潜在水平的波动。

  • 这种波动表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一般持续时间为2-10年。

  • 经济的短期波动称为经济周期,但并不意味着波动是有规律的或者可以预测的。实际上,经济的波动既无规律也难以准确预测

  • 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扩张两个主要阶段。

经济周期的原因

  •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经济周期的机制和原因 : 内因是主因,外因是次因;

  •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战争、革命、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于太阳黑子、气候变化)是引起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

内因论

  •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纯粹的货币现象,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虽然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衰退,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衰退

  • 投资过度理论

    •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引发投资增加,导致经济扩张,表现为对资本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

    • 价格上升进一步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结构的失衡。

    • 直到资本品过剩价格下降,而消费品不足价格上升,结构失衡,使经济进入了衰退,然后扩张和衰退交替出现、周而复始就形成了经济周期。

  • 心理预期理论

    • 和投资过度理论紧密联系,认为经济景气时,人们对经济预期乐观,从而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

    • 一旦出现生产过剩、价格下跌,预期又出现悲观情绪,进一步导致投资减少,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

    • 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外因论

  • 认为政治因素、技术创新等,都会影响经济周期。

综合论

  • 认为经济周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条分缕析的剥离出所有原因,更不可能精确预测。

    • 现实世界更关心的是:当经济衰退时,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挽救国家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目标

  •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 注意,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结构性的自然失业,不存在周期性失业

  •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不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胀率很低(一般小于3%~5%)。

  •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 国际收支直接反映了一个开放型国家的经济稳定程度,平衡国际收支并维持稳定的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家非常重要。

政策构成

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构成。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国家通过调节政府的支出和收入水平(如税收和借债水平)以影响总需求状况,进而达到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就业率的目的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 在短期,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总需求来作用于社会总产出水平,而在长期,财政政策则能够影响经济增长。

  • 政府支出

    • 政府支出可以理解为政府行为的全部成本和费用,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利息支付

    • 政府购买

      • 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其中包括政府雇员报酬、购置军需品(国防)、开办学校(教育)、建设社会基础设施等。

      • 一般来说,国防和教育是政府最大的开支项目。

    • 政府转移支付

      • 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 政府债券利息支付

      • 是指政府财政部门为发行在外的政府债券支付的借款利息。

    • 三者区别: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它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计入国民收入和GDP; 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利息支付货币性支出,其中转移支付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再分配,并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因此不计入国民收入,也不计入GDP。

  • 政府收入

    •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和社会公共支出的需要,以一定方式获得并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和社会产品,主要包括税收和政府公债

    • 税收

      •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 我国现阶段,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90%以上。

    • 政府公债

      • 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

      • 发行公债相当于政府以信用担保,将居民已获得的收入集中起来,增加财政收入,进行政府开支(比如投资建设),进而刺激经济发展。

      • 如果允许公债在市场上流通,则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给。

  • 财政政策的运用

    • 为了实现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时,常采取“逆风行事”原则。

      • 扩张性财政政策 : 当市场不景气时,政府采取刺激需求的措施,如增大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等。

      • 紧缩性财政政策 :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措施,如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以及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支出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 银行与金融系统基本结构

  • 法定准备金

    •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为保证客户提取现金和资金结算的需要,必须先按照法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存储于中央银行,这部分资金不能用于放贷

    • 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根据其存款量必须缴存于中央银行的最低准备金量

    • Appendix-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的简单理解

    • 调增“法定准备金”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持有更多准备金,导致存入银行的钱中可用于放贷的部分减少,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减少货币供给;

    • 调减法定准备金就会增加货币供给

    • Caution:调整法定准备金,在操作时缺乏伸缩性和灵活性,它靠强制手段且直接影响货币乘数,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烈影响,且对整个社会的心理预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

  • 公开市场业务

    •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不是新发行)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 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购买政府债券时,其为债券支付给公众的货币就增加了流通中货币的供给数量;

      • 中央银行向公众出售政府债券时,公众用持有的现金或者银行 存款购买这些债券,这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减少

      • 由于操作灵活,不易引起公众注意从而不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心理预期,且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因而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

  • 再贴现率

    • 贴现 : 将某对象未来的价值折算为当前值。

      • 例,企业甲与某商业银行B商定:甲签发一个承兑票据,承诺在6个月后,甲给银行B 1.5个亿;

      • 而银行B取得该票据的代价就是现在立即贷给企业甲1个亿——以未来价值评估之后给现钱,就称为贴现;

      • 0.5亿的差额,就相当于其6个月的利息。

      • 假设,3个月后,银行B因资金不足考虑向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吸收的法定准备金,可放贷给商业银行),但中央银行要求银行B有资产抵押,于是银行B就将未到期的1.5亿票据做抵押,从中央银行取得1.3亿资金。

    • 已贴现而未到期票据再次取得现钱,称再贴现

      • 再贴现的差额0.2亿,就是3个月的再贴现利息;与1.5亿的比值,就是3个月的再贴现率。

      • 6个月后,中央银行凭承兑票据通过商业银行B从企业甲取得1.5亿。

    • 调整再贴现率

      • 央行调高再贴现率,将抑制商业银行从央行借入准备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 央行调低再贴现率,将鼓励商业银行从央行借入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 再贴现率最终会反映到金融市场上,因此是商业银行确定利率水平的基础

        • 由于只有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再贴现率政策才会发生作用,所以它不具有主动性,往往作为其他政策的补充手段。

货币政策的运用

  • 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常常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 当经济社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时,常常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利 率)等;

  •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常常会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搭配使用

Appendix

Tax

  • 间接税 : 纳税人可通过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如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多发生在流通型企业。

  • 直接税 : 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 企业转移支付 : 指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

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的简单理解

  • 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所以商业银行得到100元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最多只能贷出80元。

  • 假设A君往银行里存100元,银行可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B可以把贷来的80元全部存入银行,则银行最多可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C...依此类推。

  • 政府通过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的货币会是100+80+64+51.2+...,这个等比数列的值是500, 其实就是 100 × (1/0.2) = 500。

Last updated